Saturday, May 30, 2009

ob 棺材太短身太长 美国男子遭锯腿入殓

棺材太短身太长 美国男子遭锯腿入殓

ob 本地“标志王”病逝 - 施学艺

本地"标志王"病逝

poison rojak “毒印度罗惹” 夺走一条命

poison rojak "毒印度罗惹" 夺走一条命

ob Paraplegic found dead in bedroom

Paraplegic found dead in bedroom

ob 缅怀李金龙教授

ob Retired judge Choor Singh dies at 98

Retired judge Choor Singh dies at 98

ob Dying is costly business in China

ob 'Mother of local music' dies at 81 - Daisy Devan

'Mother of local music' dies at 81

ob 师生书画展 怀念蔡逸溪

ob A life-affirming funeral

A life-affirming funeral

ob 广孝山上摸黑破土迁坟

statistics A matter of life & death

Thursday, May 28, 2009

上海殡葬业招大学生起薪3千 管理岗位年入15万

上海殡葬业招大学生起薪3千 管理岗位年入15万

作者:杨扬 来源:新民晚报 日期: 2009-03-20

  上海殡葬行业3月21日将首次集体面向大学生开放,龙华殡仪馆、福寿园、滨海古园等23家殡仪馆、公墓、殡葬代理服务机构推出以技术和管理类为主的395个岗位。据新闻晨报报道,此次殡葬行业招聘大多要求本科以上学历,起薪为3000元/月左右。

  新民网记者3月20日了解到,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08年毕业生薪酬报告显示,上海大学生以2899元的平均起薪居全国之首,而此次殡葬行业招聘提供的起薪已超出这个数字。传统观念中很多人不愿从事的殡葬行业起薪为何会高于其它行业?记者采访中发现,该行业具备的经济基础及破除社会歧视、弥补人才短缺的希望是主要原因。

  大学生月薪可达3000元管理岗位年入15万

  上海市滨海古园办公室负责人叶先生告诉新民网记者,明天的招聘会上计划给出十多个岗位,学历要求大专以上,各岗位的起薪也有所不同。叶先生表示,此次招聘可给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3000元左右的月薪并非“一步到位”,经过一定时间的实习,部分岗位的月薪可能达到这一水平。

  福寿园的伊华经理表示,应聘的大学生都要从基层开始做起,一经录用,除四金外,税后月薪可达到3000元,而设计总监、人事总监、总经理助理等高层管理岗位年薪为8万元到15万元不等。伊华说,大多数岗位将面向应届大学毕业生,而高层管理岗位则希望学历在硕士以上,海归、有相关工作经验者可优先录用。

  记者从宝兴殡仪馆获悉,此次招聘的岗位主要有营销、物业、文秘、工程等方向,要求本科学历,录用后享受科员待遇。据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介绍,美容师、遗体接运等岗位的月薪能达到3000元,但普通科员的薪酬与此有较大差距,至于具体相差多少,该工作人员不愿透露。她表示,是否直接与遗体接触是区分岗位薪资多少的一个主要因素,直接接触遗体的岗位薪水较高是一种补偿和激励。

  渴求人才薪酬较同等招聘条件的企业略高

  招聘规模较大的福寿园目前可提供50个岗位,大多是环境设计、艺术设计、绿化景观、企业策划、广告设计等对于殡葬行业来说较新的岗位。伊华告诉新民网记者,这些岗位原先基本都由相关人员兼职,并不专业,此次面向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招聘,是希望为行业发展充实专业人才。

  伊华称,受传统观念、社会认知度等因素的影响,殡葬行业对于专业对口、有经验的人才渴求度很高,为吸引精英人才,提供的薪酬待遇要比人才市场同等招聘条件的企业略高一些。“金融危机也为殡葬行业提供了机遇,”伊华说,目前不少行业已有公司裁员,而殡葬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也对大学毕业生形成了一定吸引力。

  据新民晚报今天的报道,市殡葬协会会长王宏阶介绍,近几年,全市15家殡仪馆和44家经营性公墓人才短缺,殡葬行业急需补充一大批具有策划、社工、设计、营销、工程、绿化、文化研究等方面背景的专门人才。本次招聘会推出的岗位以技术和管理类为主,并着眼于殡葬行业未来3至5年发展的人才储备。

  部分大学生对殡葬行业“敬而远之”应聘人数难预测

  新民网记者昨日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随机采访,发现近半受访学生愿意从事殡葬业工作,部分学生表示难以接受。

  不愿从事殡葬业的学生中,除自身感到“害怕”外,家人和朋友的“不认同”也使得他们对该行业“敬而远之”,“谈恋爱难”也是部分学生担心的问题。不过也有学生认为,殡葬行业“收入不错,相当稳定”,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殡葬研究专家、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在接受新民网记者采访时介绍,近日他在校内做了一次题为《殡葬行业的精彩和人才需求》的讲座,有120名不同专业的在校生前来听讲座,其中40人当场表示愿意参加爱明天的殡葬行业招聘会。

  乔宽元认为,在社会歧视仍未最后破除的今天,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但他同时表示,对于明天实际会有多少大学生参加招聘会还无法预测,乔宽元表示,殡葬业从业人员也对此表示“心里没底”。

张自立 - http://www.funeralsolutions.com.sg/

090528 - Radio1003

http://www.funeralsolutions.com.sg/

Tuesday, May 12, 2009

数十载同乡不弃 广孝山孤坟不孤

数十载同乡不弃 广孝山孤坟不孤

(2009-05-11)
● 谢燕燕

  过去住在大巴窑文德路鹤春园的一批村民,数十年来一直默默地在照顾广孝山一组已没有后人祭拜的古墓。鹤春园的那批村民和那组古墓主人,其实非亲非故,唯一渊源,是大家都来自潮州普宁流砂市下村乡。

  广孝山即将消失之际,一个未经注册的非正式同乡组织,在人情淡薄的今天,却发挥着浓浓同乡情,出钱出力花时间,负责安置广孝山一批无后人认领的孤坟。

  过去住在大巴窑文德路鹤春园的一批村民,数十年来一直默默地在照顾广孝山一组已没有后人祭拜的古墓。鹤春园的那批村民和那组古墓主人,其实非亲非故,唯一渊源,是大家都来自潮州普宁流砂市下村乡。这当中又以巫、钟和曾三姓为主。

  真正的故事,包括那组坟墓主人的身份,身世,为何客死南洋等,因时代久远,早已变得模糊不清。可是那股浓稠的同乡情,却跨越地域,跨越时空,历经变迁后依然保存下来。

  日前由新加坡土地局承包商负责挖掘的这组坟墓(编号1745至1768)是由一个总坟和23个坟墓组成。

  工作人员最后挖出27个安置枯骨的瓦瓮,这意味着墓主人是按照潮州民间"奉花金"的习俗下葬的,属于第二次入殓的迁葬墓。

坟墓最早可追溯到102年前

  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研究员许耀峰博士和他的妻子叶碧青,一直关心着广孝山的迁坟工作,也做了不少田野调查。据他们观察,这些坟墓最早可追溯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最晚的也是民国11年(1922年),距离今天87年至102年。

  负责"认领"和安置这组坟墓的是55岁的巫李炎和48岁的曾源泉。巫李炎的职业是修补轮胎,曾源泉从事冷气行业。

  巫李炎告诉本报,他一家过去住在大巴窑文德路鹤春园(目前大巴窑修德善堂一带),当年村里住了近千名姓巫的村民,当中有很多来自潮州普宁流砂市下村乡,另外还有一些姓曾和姓钟的村民,也是来自下村乡。

  据他回忆,最后一批村民是在1969年搬离鹤春园。村子消失整整四十年,昔日村民却凭着大家所信奉的太子爷(从下村乡引到本地的道教信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在宏茂桥第409座巴刹旁聚在一起庆祝太子爷诞,宴席超过40桌,也就是说有四五百人出席。

  另外,每年清明正日之后的星期天,一些同乡也会到广孝山祭拜上述同乡的墓。

  曾源泉没有住过鹤春园,但他祖母、父母住过。他是被"下村乡社"发起人之一的曾海玉拉进这个非正式组织。这名发起人三四年前因病逝世后,他和几名年轻人便决定接手维系这段乡情。

  巫李炎曾听87岁的老母亲说,下村乡人很早便有庆祝太子爷诞的习俗,迁到新加坡鹤春园后依然延续传统。日军南侵时,村子里只有一人被炸死,战争结束后,村民庆祝这一日子的盛况比过去风光。照顾广孝山同乡的坟墓,也是这样延续下来的。

  根据广孝山总墓上的记载,这组墓的下村乡人,总共由12个姓氏组成,可是鹤春园基本上只有三大姓氏。另外,这组墓中还有一个叫巫摇的"侯明义士",显示他可能是反清复明人士,也可能是秘密社会如洪门会成员。

  巫李炎说,前天"出土"的27个花金瓮,应该是迁自昔日泰山亭(目前义安城后面)和"面干间"(汤申路和马里士他路一带)的坟山。

  这些先人遗骨经火化后,目前安置在万礼骨灰瓮安置所。巫李炎和曾源泉表示,他们会延续传统,每年清明时来祭拜这些百年前的同乡。

Tuesday, May 5, 2009

李豪: 音符跳跃的一生

李豪: 音符跳跃的一生

(2009-05-05)
● 胡文雁

  纪念音乐界前辈李豪(1915-2009)专辑

文/胡文雁

最后一次访问李豪老师,是6年前的事了,因为李豪合唱团突然宣布改名,大家都很震惊,还记得那时李老师的语气虽有不舍与无奈,但态度非常坚定,就像她一贯的行事作风,说做就做,没有太多犹豫。

  当时,很多人劝李老师留着李豪合唱团这块“金字招牌”,老人家听了很气,说:“他们都当我不是人,是杂货店。我的名字哪里可以拿来乱用?我可不想它遗臭万年。”

  李老师可以放心,我们今天深深的悼念她,她的名字伴随的,是无限的荣誉,和许多人对她的尊敬。

  在很多学生心目中,李豪老师是慈祥严师,在音乐面前,她丝毫不肯放松,但在日常生活,她关怀学生一如母亲。

  我父亲年轻时也是李豪老师的学生,追随李豪老师,虽然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生活关系不再参加任何歌唱活动,但与李老师相处那短短几年时光,却是父亲最常挂在嘴边的回忆。

  父亲当年家境清寒,勉强可读点书已很不错,根本谈不上花钱学唱歌。那时候,一星期一次,李老师驾着她的小汽车,风雨不改接送父亲还有几位学生到她后港的家,免费给他们上课。后来父亲结婚,婚礼用的西装是李老师特别为他订制的,为了替父亲省钱,新娘车用的也是她的小汽车。

  对一个相处时间不算长的学生尚且如此关怀备至,李豪热心待人可见一斑。

  退休后,父亲开始出席一些音乐活动,与李老师的重逢有点戏剧性,但相隔那么多年,老师一眼就把学生认出来,那感人的场面,眼泪挡也挡不住。

  李老师中风多年加上年纪老迈,大家对她的离去或多或少已有心理准备,但父亲听到她逝世消息,还是难过哭泣,自己虽体力不济不良于行,仍央求我带他见老师一面。

  我只能安慰父亲。

  在我的记忆中,李豪老师似乎永恒处在一种喜乐的状态。人到了她这个年纪,越活越回去,就像小孩一样,只剩下顽童的微笑。

  所以她要安静的走,不给人流一点眼泪。

  后记:李豪的遗体已在昨天傍晚6时45分于万礼火化场火化。在场送别她的除了她的家人,还有前报人黄锦西夫妇,以及跟她有深厚交情的政界元老王邦文与庄日昆。

艺术界人士谈李豪

跟她学唱歌

也学做人

——傅春安

(南洋艺术学院理事会副主席

及新加坡华乐团董事)

  “李豪老师是我的声乐启蒙老师,在1955年左右我开始跟她学唱歌,那时我是穷学生,喉咙不知怎的经常出毛病,李老师亲自带我看医生,还替我出医药费,她对学生的关怀就是如此无微不至。这点恩情我一直记在心里,对她非常尊敬。李豪老师个性耿直,敢怒敢言,我在她身上不仅学到怎样唱歌,也学到怎么做人。

  “我后来为生活,一度转做流行音乐,李老师知道后非常生气,把我骂得狗血淋头,说我是古典音乐的叛徒。我头低低,一声都不敢吭。

  ”跟李老师相处超过半世纪,对于她的逝世,我感慨万千。她对音乐教育事业的坚持,50年不变,叫我佩服又感动。这段师生情缘,我会永远记得,因此这些年来,李豪合唱团包括后来改名成为乐友合唱团所办的活动,我都是二话不说,全力支持,就是因为感念师恩。”

没人知道她出资

为王鼎昌前总统塑像 

——陈连山(雕塑家)

  “我1980年从台湾移居新加坡,参加合唱活动时就见识李豪老师指挥的风采和行事的魄力,对她印象深刻。1991年我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出于一种钦慕,我决定为她做一尊铜像,李豪老师也欣然答应,过程中我们有更多了解,成为忘年之交。

  “我后来有机会为前总统夫人林秀梅制作雕像,李豪老师知道后托我约见王鼎昌前总统。李老师早年在华侨中学教音乐,她觉得华中学生当中,很少有人可以像王前总统这样有成就。李老师为人体贴,她说,若王鼎昌先生还是总统,以他的身份,她是不方便约见的,但既然他已退位,但见无妨。

  “李豪老师一直认为,王前总统对国家贡献良多。2003年,他病逝后一年,李老师私下让我为他制作铜像,作品完成后送交华侨中学,由华中校友会接受。这铜像后来在2007年立起,但没有多少人知道是李豪老师出资造的,老人家做她自己觉得该做的事,也不欲张扬。”

中风后仍不忘音乐

——张念冰(上海音乐学院前副教授)

  “我1995年来新加坡,1996年就慕名拜访李豪老师。那时她已中风,左边身子不太灵活,但一说到音乐还是特别激动,单用一只右手,就能在钢琴上弹出美妙和弦。李老师在报纸上发表的《洛阳随笔》我经常看,觉得她很多音乐的见解非常精辟。

  “后来我得知她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友,早年还和周小燕同窗,很是兴奋,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她原来毕业自上海音专。2007年,上海音乐学院庆祝80周年大庆时,我欲组织成立上音校友会新加坡分会,因为李豪老师德高望重,希望能请她担任主席或名誉主席,但李豪老师非常低调,很客气的婉拒了。

  “得知李老师逝世的消息,上海音乐学院校友总会真诚托我表达几句话:‘获悉李豪女士不幸逝世,对李豪校友一生从事音乐教育事业表示崇敬,其功不可灭,同时对她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生命奉献给新加坡音乐教育

  李豪,祖籍中国湖南长沙,1915年在武汉出生,自小显露音乐才华,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与周小燕同窗,从黄自学和声、阿克萨科夫(Akshaikov)学钢琴,又于校外随俄籍声乐家柯利罗娃(Krilova)学习将近两年。

  毕业后不久回到武汉,李豪在汉口市第一女子中学担任音乐教师,开始她长达半世纪的音乐教育工作。

1941年移居新加坡

  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李豪随校撤离,先到桂林,辗转到香港,原想从那里乘船到意大利留学,但船航经新加坡时,李豪得悉马六甲一学校在招聘音乐教师,毅然前往应征,顺利当上培德女校的音乐教师。1941年,李豪移居新加坡,执教于南洋女子中学,可惜不到两个月,新加坡沦陷,她的教学生涯被迫中断。

组建战后本地第一个歌唱团体

  日治期间,李豪结婚生子,一直到战后的1948年,她为了追求音乐理想,负笈英国,入读英国市立音乐学院,选修声乐、钢琴与指挥。1951年,李豪回到新加坡,开始在中正中学教音乐,同时兼任华侨中学、育英中学等学校音乐老师。1952年,李豪组建战后本地第一个歌唱团体——李豪合唱团。

  1961年,李豪再度出国深造,先到德国慕尼黑国立音乐学院学指挥,后又到英国和美国,先后求教于多位指挥家,包括著名的巴比罗利爵士(Sir John Barbirolli),指挥造诣更上一层楼。

为早报撰写专栏

  半个世纪以来,李豪全心全力、孜孜不倦,为推动本地的音乐事业和文化活动贡献良多,是一位备受敬仰的指挥家、评论家、音乐教育家,许多活跃我国的知名音乐工作者,都出自她门下。

  教学之余她还喜欢写作,有诗歌百余首,著有《欧游小记》、《我学指挥》、《洛阳随笔》。从1991年4月28日开始,李豪在《联合早报》副刊《闲话版》撰写《乡野随想》专栏,10个月后转移到早报《四方八面》副刊,直至1995年中结束,这些作品于1996年2月出版为专集《乡野随想》。此外李豪也著有《教学四十年》一书。

2003年结束李豪合唱团

  一直活跃舞台的李豪,在上世纪80年代中风,行动不便,但这并没有让她放弃对音乐事业的热爱。1992年,李豪合唱团庆祝成立40周年,她一度拿起指挥棒,以78岁之高龄重回舞台。

  1995年,李豪患上直肠癌,切除后复原良好,但身体日渐衰落,可思路敏捷,为人始终风趣幽默,一直关心着李豪合唱团的发展。

  2003年,李豪合唱团庆祝成立50周年一年后,李豪通过报章刊登启事宣布李豪合唱团之名称不再沿用,本地历史最悠久的李豪合唱团从此划上句号,改名乐友合唱团。

Monday, May 4, 2009

090502 陈继发 - 拖车司机撞死人逃走

拖车司机撞死人逃走
(2009-05-04)

  集装箱拖车为闪避停在前方的巴士,结果所拖着的箱架尾部在摇摆中碰撞到等候过马路的行人。

  行人当场丧命,拖车司机则撞了逃,目前正受警方追缉。截稿前警方还未逮捕任何人。

  这起撞后逃意外,前天早上7时30分在岌巴路段发生。

  死者陈继发(62岁)在港务集团担任控制员。事发时,他和同事走在路旁行人道上,一辆拖车为闪避停在前方的巴士,但疑车速太快,以致拖着的箱架尾部在摇摆中撞了陈继发。

  陈继发被撞飞后身体多处受创,当场丧命。遗体停柩卓源路第285D座组屋附近综合亭。他的妻子极度悲伤,拒绝访问。

  警方受询时表示,仍在寻找事后开车离开现场的拖车司机,公众如果有任何线索,可拨交警热线1800-5471818,向查案人员提供详情。

090503 李豪 - 留下鲜花和掌声 李豪静静划上休止符

留下鲜花和掌声 李豪静静划上休止符

(2009-05-04)
● 胡文雁

  备受敬仰的本地著名音乐家李豪昨天早上在家中逝世,享年94岁。

  这位数十年来为音乐教育事业贡献良多的乐坛前辈,生前获得无数鲜花和掌声,死后却选择以安静方式离开。

  协助李豪家属处理丧事的前报人黄锦西受访时说,李豪生前曾表示故世后不愿惊动太多人,因此家属决定一切从简,不设灵堂,不收花圈和帛金,也不举行吊唁活动,李豪的遗体也将尽速火化。

  黄锦西是李豪早年在华侨中学教音乐时的学生,这些年来一直尊李豪为师。他说:“李豪老师逝世,我很难过,但她走得很安详,临终时意识清醒。”

  他说,李豪中风多年,不便于行,这几年卧病在床,是因老弱衰竭去世,逝世时除两个女儿还在国外,其他孩子都在身边。李豪育有五女二子。

  黄锦西说:“我知道李豪老师很受人爱戴,但老人家想走得平静,所以希望大家能尊重她的意愿。”

  前身为李豪合唱团的乐友合唱团是李豪在57前创立的。乐友合唱团团长李振玉接获消息时说:“李老师的逝世,对新加坡的音乐教育是很大损失,虽然她退休多年,但影响力还在。老师过去常说,音乐是教育的工具,教育是音乐的目的,我们将来一定秉承老师的遗志,继续前进,以不辜负老人家一番心愿。”

  新加坡合唱协会会长李煜传受访时说:“李豪老师对新加坡合唱艺术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抹,当年,听到李豪合唱团的名字,很多人都肃然起敬。合唱协会的前身十一合唱团当年也是由她领导的。虽然她已退出乐坛多年,但她在合唱运动所做的努力,会让我们永远怀念她。”

李豪生平

  李豪祖籍湖南长沙,1915年出生武汉,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1941年移居新加坡执教于南洋女子中学;1948年负笈英国,选修声乐、钢琴与指挥;1951年回新加坡到中正中学教音乐;1952年组建战后本地第一个歌唱团体—李豪合唱团。

  半个世纪以来,李豪全心全力为推动本地音乐事业和文化活动贡献良多,是一位备受敬仰的指挥家、评论家、音乐教育家。

  一直活跃舞台的李豪,在上世纪80年代中风,行动不便。1995年又患直肠癌,切除后复原良好,但身体日渐衰落。2002年李豪合唱团庆祝成立50周年后一年,李豪通过报章刊登启事,宣布李豪合唱团的名称不再沿用,本地历史最悠久的李豪合唱团从此划上句号,改名乐友合唱团。